6月3日,本报就经典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因被改编引发争议一事进行报道(点击见之前报道),并引起社会关注
6月3日,本报就经典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因被改编引发争议一事进行报道(点击见之前报道),并引起社会关注。6月3日当晚,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个人看法,他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争议的原因和焦点。
《喜欢上海的理由》作词:陶为民演唱:孔佳来自:第三方音乐平台00:0001:02
《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首歌的原作最近因为被改编、被改唱,引起不小的争议,原创者的“怒”、网友们的“骂”、演唱者的“委屈”或“吃力不讨好”,在我看来,都可以理解。在此,我换一个角度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网友在改编版《喜欢上海的理由》视频号下方留言,认为二次创作要经过原作者同意
其一,之所以发生争议的最直接因素,是当下我们共同置身所处的这个语境。前段时间足不出户的魔都人,确实需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出口,而这个出口,无疑一定是要既能够缓释种种波及个人心境的负面情绪,又必须与传统上向来乐观达观的魔都人骨子里的亦庄亦谐、质而不俚的文化品质相吻合,或者说是“一拍成交”。
原版《喜欢上海的理由》MV画面,歌词部分为“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
这一次极限考验之下的大上海,如何整理自己的羽毛再一次振翅起飞,与其说是回归它的市井烟火气,不如说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魔都人,都极其希望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苦乐悲欢于斯的这座城市,能够回归它的原位,回归它应有的高度。
其二,争议的焦点及大家心底里也是共同希望达成的谅解。在我看来,这个点位其实也并不仅仅在尊重原创、尊重版权本身,恰恰也在于我们如何在这场极限考验之后,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更好地爱护这座城市,更自觉、更积极地去为自己热爱的家园充电加油。
原版《喜欢上海的理由》MV画面,歌词部分为“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而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要认真思考——什么才是当下魔都人最需要的市井烟火气?怎么样接地气的创作才会是更好更贴切地体现这个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如何让作品回归城市应有的高度、我们自身反思的高度乃至深度?
喜欢上海的理由,可能有万千条,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不是生煎馒头,不是香浓咖啡,不是力波啤酒,而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须臾不可分离和不可替代的相互在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