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本报就经典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因被改编引发争议一事进行报道(点击见之前报道),并引起社会关注

6月3日,本报就经典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因被改编引发争议一事进行报道(点击见之前报道),并引起社会关注
6月3日,本报就经典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因被改编引发争议一事进行报道(点击见之前报道),并引起社会关注。6月3日当晚,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个人看法,他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争议的原因和焦点。
《喜欢上海的理由》作词:陶为民演唱:孔佳来自:第三方音乐平台00:0001:02
《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首歌的原作最近因为被改编、被改唱,引起不小的争议,原创者的“怒”、网友们的“骂”、演唱者的“委屈”或“吃力不讨好”,在我看来,都可以理解。在此,我换一个角度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网友在改编版《喜欢上海的理由》视频号下方留言,认为二次创作要经过原作者同意
其一,之所以发生争议的最直接因素,是当下我们共同置身所处的这个语境。前段时间足不出户的魔都人,确实需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出口,而这个出口,无疑一定是要既能够缓释种种波及个人心境的负面情绪,又必须与传统上向来乐观达观的魔都人骨子里的亦庄亦谐、质而不俚的文化品质相吻合,或者说是“一拍成交”。

原版《喜欢上海的理由》MV画面,歌词部分为“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
这一次极限考验之下的大上海,如何整理自己的羽毛再一次振翅起飞,与其说是回归它的市井烟火气,不如说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魔都人,都极其希望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苦乐悲欢于斯的这座城市,能够回归它的原位,回归它应有的高度。
其二,争议的焦点及大家心底里也是共同希望达成的谅解。在我看来,这个点位其实也并不仅仅在尊重原创、尊重版权本身,恰恰也在于我们如何在这场极限考验之后,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更好地爱护这座城市,更自觉、更积极地去为自己热爱的家园充电加油。
原版《喜欢上海的理由》MV画面,歌词部分为“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而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要认真思考——什么才是当下魔都人最需要的市井烟火气?怎么样接地气的创作才会是更好更贴切地体现这个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如何让作品回归城市应有的高度、我们自身反思的高度乃至深度?
喜欢上海的理由,可能有万千条,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不是生煎馒头,不是香浓咖啡,不是力波啤酒,而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须臾不可分离和不可替代的相互在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

今日,温情喜剧电影《绿茵之外》正式宣布将于6月17日全国公映,并发布定档海报和预告片

今日,温情喜剧电影《绿茵之外》正式宣布将于6月17日全国公映,并发布定档海报和预告片
今日,温情喜剧电影《绿茵之外》正式宣布将于6月17日全国公映,并发布定档海报和预告片。影片由导演郭志荣执导,制片人韩少波兼任主演,讲述了一对相爱相杀的父子,在一场即将到来的足球决赛前,携手反思各自内心和人生的故事。《绿茵之外》定档6月17日 全国公映祖孙三代并肩携手迎接挑战 父亲节暖心上演成长故事电影以足球为线索,讲述在一座讲究人情世故的北方县城,中国式父子是如何面临挑战、共同生活的。片中父亲、儿子和爷爷迎接着不同的挑战:爷爷努力经营的渔家乐被通知整顿处理;爸爸是一名即将面临停职的环卫工人;儿子热爱足球却可能无法参赛。影片逐层抽丝剥茧地描绘了祖孙三代各自困境和他们不同的应对方式,最终一起获得和解、携手继续向前。三个男人从来不曾放弃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用各自的方式温暖着彼此。电影主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传递出了普通人生活中的光与希望。电影上映日的两天后就是父亲节,也希望邀请观众借父亲节之际与父亲共同走进电影院,通过电影《绿茵之外》表达感谢和爱意。地道“糖货”父子 暖心喜剧搞笑来袭“糖货”一词多次出现在片中父子的对话,在方言中类似“勺子”“傻子”的意思,形容这对父子的互动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父亲令人忍俊不禁的装束和儿子唐突莽撞的性格,仿佛在生动地诠释着“糖货”二字,而除了“糖货”之外,内蒙方言还贯穿了整部影片,影片取材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出演电影的还有当地蒙古族少年们,向观众充分展示了当下中国县城里真实的市井风情。本片还融入了大量喜剧元素来展现小人物在困境中努力生存的样貌,描绘现实的手法中不乏诙谐和幽默。导演直言:“似乎与奋斗和生存有关的所有话题都显得格外沉重和无解。那么我就努力造一个世界,处理这些现实中的困境时再幽默一些,让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痛和涟漓在超现实中得到绽放。”相信在大家都努力奋斗和生存的当下,本片能为观众带来超现实中的慰藉。据悉,影片由北京正午东方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将于6月17日与观众见面。两天之后的6月19日正是父亲节,这个周末,和父亲一起去看《绿茵之外》,享受父子的相伴时光。

澎湃新闻6月1日消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进一步暂停向更多欧洲客户供应天然气,原因是后者拒绝遵守新的卢布支付机制

澎湃新闻6月1日消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进一步暂停向更多欧洲客户供应天然气,原因是后者拒绝遵守新的卢布支付机制
澎湃新闻6月1日消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进一步暂停向更多欧洲客户供应天然气,原因是后者拒绝遵守新的卢布支付机制。俄气出口公司称,5月31日工作日结束时仍未从壳牌能源欧洲有限公司(Shell energy Europe Limited)与丹麦沃旭能源(Ørsted)方面收到4月所供天然气的卢布货款,因此从6月1日起停止向两家企业供气。俄气表示,其与壳牌欧洲能源公司的合同包括最大年供应量12亿立方米的供气协议。Ørsted此前已发出俄气断供预警,该公司称一直在为这种情况做准备。由于从俄罗斯到丹麦没有直通的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将无法直接切断对丹麦的天然气供应,因此丹麦仍有可能获得天然气。然而,这意味着丹麦未来要在更大程度上在欧洲天然气市场寻找替代选项。一天前,由荷兰政府持股50%的荷兰天然气贸易商 GasTerra发布公告,从5月31日起俄气公司停止供应天然气。GasTerra认为,“卢布结算令”意味着任何想要购买天然气的人都必须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Gazprombank)开设欧元和卢布账户。 公司不会满足俄方的付款要求,“这可能会违反欧盟制裁,此外支付途径相关的财务和运营风险太多。尤其是,根据俄罗斯法律在莫斯科开设账户并受俄罗斯政权控制,这对格罗宁根公司构成了巨大的风险。”根据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法令,4月1日起,俄罗斯向欧盟成员国、美国等不友好国家出口天然气时改用卢布结算,不用卢布付款会被视为违约。根据俄方提出的付款办法,不友好国家需在俄气银行开设专门的外汇账户和卢布账户,购买俄罗斯天然气时将外汇货款转入第一个账户,俄气银行在莫斯科交易所将这笔外汇卖出,将买入的卢布转入买家账户,让买家可以用卢布与俄气结算。波兰和保加利亚是首批因拒绝“卢布结算令”而被停气的欧洲国家。俄罗斯通知两国企业自4月27日中断天然气供应。同样由于无法接受卢布付款要求,芬兰是第三个经历断气的国家。芬兰国有能源公司Gasum 5月20日公告,接到俄气出口公司的通知称,根据供应合同,将于次日7时起停止向芬兰供应天然气。俄副总理诺瓦克5月19日表示,约有54家企业与俄气签有天然气购销合同,一半左右已在俄气银行开设了用卢布与俄方结算所需的专门账户。与因拒绝支付卢布而被动断气的国家不同,截至目前,立陶宛是首个主动与俄罗斯能源作彻底切割的欧洲国家。该国宣布自5月22日起完全停止进口俄罗斯能源,包括石油、电力和天然气。立陶宛能源部说,该国正在经由Klaipėda接收站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来满足天然气需求,通过本土发电厂及与瑞典、波兰和拉脱维亚的现有互连电网进口电来保障用电需求,而立陶宛唯一的石油进口商Orlen Lietuva ,已在一个多月前拒绝进口俄罗斯原油。立陶宛输电系统运营商Litgrid 宣布,从5月22日开始,波罗的海国家将不再交易俄罗斯电力。

6月2日至3日,作为“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重要配套活动——第十七届集美(端午)诗歌节在厦门集美区举办

6月2日至3日,作为“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重要配套活动——第十七届集美(端午)诗歌节在厦门集美区举办
6月2日至3日,作为“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重要配套活动——第十七届集美(端午)诗歌节在厦门集美区举办。上述活动以“两岸同舟 诗遇集美”为题,于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本次诗歌节共收到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湾地区合计288首诗作(其中现代诗152首、旧体诗词136首),以诗为媒,聚焦闽台端午习俗,人文风貌。6月2日至3日,第十七届集美(端午)诗歌节在厦门集美区举办。厦门集美区文联 供图伴随线下活动举办,云展播也于当天同步亮相,活动邀请本地知名朗读者,以龙舟池、鳌园景区、陈嘉庚纪念馆、归来园、十里长堤、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厦门嘉庚剧院、集美湖月光环、后溪城隍庙等人文胜地为背景,诵读一首首优秀的原创诗歌,加之闽南童谣《五月五 扒龙船》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并制成视频发布。“本届诗歌节效果很好,来自社会各界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都汇聚一堂,超过我们想象。”厦门集美区文联副主席华晓春对澎湃新闻称,当前受到疫情影响,部分诗歌爱好者不能抵达现场,也积极在线上参与活动。他认为,经海峡两岸诗歌界的共同努力,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诗歌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语言,能让两岸民众更深层次交流。”华晓春称。厦门集美(端午)诗歌节作为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的配套活动项目之一,已连续举办十六届。近年来,经福建省作家协会、厦门市作家协会大力推动下,已成为一项厦门乃至福建省的文学品牌活动。“诗歌既有民族性、民间性和真实性,更能对当下生活最直观表现,相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说,诗歌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华晓春称,因此吸引了海峡两岸诗歌界的踊跃参加。据统计显示,历年来吸引全省各地约1300人次诗人参加,形成2200多首各地诗人创作的优秀诗作。厦门集美(端午)诗歌节已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厦门集美区文联 供图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日电 (张家伟)记者2日从新疆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1-4月,新疆14个城市空气质量(地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城市)平均优良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日电 (张家伟)记者2日从新疆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1-4月,新疆14个城市空气质量(地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城市)平均优良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日电 (张家伟)记者2日从新疆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1-4月,新疆14个城市空气质量(地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2.0%,重污染天数比例(扣除沙尘)为2.8%。  其中,“乌-昌-石”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2%;“奎-独-乌”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64.1%。  新疆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丰说,新疆正继续加大“乌-昌-石”“奎-独-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散煤治理,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攻坚战。  田丰说,今年以来,新疆全力配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开展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截至5月20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新疆第1-33批1755件(不含新疆兵团)信访件,已办结1284件,阶段性办结471件,办结率73%。  “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依然面临较大压力。”田丰说,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新疆深入推进“乌-昌-石”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同治理,2021年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2次、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通报5期、编制环境空气质量形势分析报告2期,对各城市应对重污染天气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城市进行督导。在推进清洁取暖后,昌吉州通过国家审核,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乌鲁木齐市完成北方地区“清洁采暖”项目一期1.5万户改造任务,启动项目二期1.5万户改造。  此外,新疆全面启动天山北麓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项目,实施“乌-昌-石”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基本完成伊犁河谷区域大气污染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除了打好“蓝天保卫战”外,新疆还坚持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净土保卫战”,推进农用地和重金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推动重金属污染减排和治理、深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田丰说:“2022年下半年,我们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责编:海闻

史前遗珠、秦汉闳放、隋唐之风……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亦是闻名遐迩的文物大省

史前遗珠、秦汉闳放、隋唐之风……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亦是闻名遐迩的文物大省
史前遗珠、秦汉闳放、隋唐之风……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亦是闻名遐迩的文物大省。鎏金铜蚕、秦铜甬钟、何尊、昭陵六骏、鎏金翼兽纹带五足铜炉台等海量珍品文物便是有力佐证。为向全国人民展现陕西省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5月16日至25日,腾讯微信视频号携手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等共同发起“文博探秘——馆长开讲”系列直播活动,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4座博物馆,以博物馆馆长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广大网友“授课”。馆长线上“授课”此次“文博探秘——馆长开讲”系列直播邀请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西安博物院院长余红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康军建等多位“藏宝人”在视频号为用户“授课”。这4座博物馆均为陕西乃至国内外颇负盛名的“文物大户”,不仅有馆藏文物达13万件的博物馆,更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国内最大青铜器博物馆。直播期间,网友们在各位馆长带领下,得以探秘何家村窖藏,观赏首次公开展出的一批文物,了解秦始皇陵最新考古发现及兵马俑文物修复工作,而西安这座千年帝都的风采以及周秦王朝时期的青铜风韵,也在馆长们的讲解中一一呈现。据了解,除“馆长开讲”活动外,“文博探秘”系列直播后续还将联动广东、湖北、浙江等多地博物馆,通过视频号直播间走近各地的丰富馆藏,让更多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览遍“国家宝藏”。7月份,将邀请更多国际知名博物馆馆长在视频号里开展直播接力,带来多场文物专场分享。文旅发展新趋势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文旅行业受到影响,同时也催生了“云旅游”“云参观”等新业态,倒逼文旅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文旅”。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要求各省文旅部门,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创新传播方式,增强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博物馆是供给公共文化、传承文明的殿堂,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积极开拓和探索线上直播,成为传统博物馆迭代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有业内人士认为,“文博探秘——馆长开讲”系列直播活动将各馆精品文物从线下移到线上,既满足了广大用户的文化需求,又促进了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化转型,以博物馆馆长出镜“授课”为亮点的直播新业态,为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如今,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国内游客参观文物的目的并不在于简单的参观或是拍照打卡,而在于深入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从西周青铜器,到唐代瓷器,通过“文博探秘——馆长开讲”系列直播,用户在博物馆馆长的带领下,观看直播就能了解众多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微信视频号自去年9月开始,已经陆续打造了“八点一刻”“知无不谈”知识专栏系列直播,邀请互联网、财经等多领域的专家进行知识分享。在“国际博物馆日”背景下,“文博探秘——馆长开讲”系列直播的开展,不仅拓宽了泛知识类直播领域,更为用户打造了了解文博知识的新途径。据了解,未来微信视频号还将持续聚焦文旅板块,以多形式、多渠道、多举措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速文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基于微信生态推进博物馆视频号的蓬勃发展,在打造更多“破圈”案例的同时,助力广大用户打卡更多“国家宝藏”。(本报记者 郑 娜)《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30日   第 07 版)责编:庄鹏泽

6月2日,记者从广东省水利厅获悉,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东省水利建设投资实现大幅增长

6月2日,记者从广东省水利厅获悉,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东省水利建设投资实现大幅增长
6月2日,记者从广东省水利厅获悉,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东省水利建设投资实现大幅增长。截至5月中旬,全省已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近300亿元,居全国前列。  6月1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今年再开工一批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重大水资源配置、骨干防洪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项目,切实提高水资源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省多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加速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粤水电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B3标项目建设现场。石磊 摄  其中,在珠三角地区,我省目前在建的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今年将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总投资约354亿元。截至目前,该工程隧洞掘进已完成近九成,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实现全线贯通。5月底,该工程B3标下穿狮子洋输水隧洞顺利完成首仓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浇筑,拉开了工程全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内衬施工的序幕。据介绍,今年是该工程建设盾构施工全面贯通、全面转序、全面攻坚之年,工程建设将迎来最高峰,目标直指2023年底建成通水,届时将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在粤东地区,引韩济饶供水项目建设正在提速。据粤海水务引韩济饶供水项目负责人钟荣炎介绍,目前该工程已提前20天完成“5·30”建设节点的二衬施工计划目标。作为旨在解决60万饶平苏区人民群众饮水难问题、保障潮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闽粤经济合作区用水需要的全省重点民生工程,引韩济饶供水工程概算总投资12.25亿元,调水规模40万吨/日,输水线路总长36.7公里。目前,该工程的建设者们已牢牢锁定“6·30通水试运行”的关键目标,力争于本月底建成通水。引韩济饶供水工程建设现场。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一期工程——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目前也在稳步推进,同样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完工,将有效缓解粤东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紧张局面;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力争早日实现开工建设;原计划于2023年5月建成的湛江市引调水工程,根据最新进展,有望在今年8月建成通水。  “近年来已成为我省水利建设史上同步推进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时期。”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863亿元,同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数量突破历史纪录。“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水利事业迈上新台阶,用全国6.6%的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国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撑了全国10.9%的GDP,并且安全、优质对港对澳供水约300亿立方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2021年完成水利投资725亿元,居全国首位。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完成水利投资将达4000亿元以上,其中今年将完成水利投资800亿元以上,占全国1/10。根据广东正在聚力实施的“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我省将加速建设“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覆盖全省16个地级以上市,受益人口超7600万人,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记者】李赫 责编:海闻

中国侨网6月1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一名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华人男子日前在布鲁克林靠近班森贺华社的Gravesend行走时,遭遇飞来横祸;当时两辆车子失

中国侨网6月1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一名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华人男子日前在布鲁克林靠近班森贺华社的Gravesend行走时,遭遇飞来横祸;当时两辆车子失
中国侨网6月1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一名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华人男子日前在布鲁克林靠近班森贺华社的Gravesend行走时,遭遇飞来横祸;当时两辆车子失控相撞,他随后被其中一辆朝自己冲过来的轿车撞及,送院后不治。  纽约市警消息指出,5月30日早上10时30分,65岁的杨先生(音译)走在P大道交西1街的十字路口,正要穿越马路;当时一辆Cadillac Escalade轿车沿西1街往北行驶,却在路口与沿着P大道东向行驶的Hyundai轿车发生相撞,Cadillac Escalade轿车随后冲向人行道,杨先生闪避不及被撞伤,伤势非常严重。  民众报警后,他被送往玛摩利医院(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抢救,最终声明不治身亡。“我听见很大的撞击声,当下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一名住在案发地附近的民众说道,当她走到窗户查看时,看见很多人围绕、警笛声不断。  相撞车辆的两名驾驶者在事故后留在现场,配合警方调查,两人的伤势不重,无生命危险。目前警方未对他们提出任何指控,车祸还在调查中。  今年截至5月26日,全市共有90人死于车祸,与去年同期数字相同;但这其中包括41名路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人。(颜洁恩)责编:海闻

中新网6月1日电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艺人郭彦均日前在脸书分享与医护朋友的对话,内容提到“看到这(么)多孩子就这样走(了)”,苏贞昌28日放话“我们会加

中新网6月1日电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艺人郭彦均日前在脸书分享与医护朋友的对话,内容提到“看到这(么)多孩子就这样走(了)”,苏贞昌28日放话“我们会加
中新网6月1日电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艺人郭彦均日前在脸书分享与医护朋友的对话,内容提到“看到这(么)多孩子就这样走(了)”,苏贞昌28日放话“我们会加以咎责查办”,引发众怒,更掀起各界声援。蔡英文至今未对此事发表看法,5月31日却在脸书发文,澄清网传“蔡英文下令孩童烧到41度才准收治”这是疫情假讯息,再度点燃网友怒火,痛批:“格局太低了吧。不把心思放在好好防疫,还一直在乎谁谁谁毁谤你!”“民进党处理假消息的效率第一”。据报道,蔡英文昨日在脸书发文,严正澄清网传“蔡英文下令,孩童烧到41度才准收治,能弄死一个算一个”贴文,完全是捏造的假讯息,蔡特别重申:“澄清!这是疫情假讯息!”此文涌入超过5300则留言,大多为批评声浪:“格局太低了吧。不把心思放在好好防疫,还一直在乎谁谁谁毁谤你!不是应该要赶快防止大开放才对吗?一直让病毒和孩子们共存是要怎么降低孩子染疫的风险?请问0-6岁的孩子该如何防疫?”“很多孩子走了,你却只在乎假消息”“能不能倾听人民心声啊?”“我女儿当初烧超40度的确没收,仍判定轻症”。此外,更有网友讽刺“民进党是全世界最谦卑的政党,处理假消息的效率更是第一”“看起来很像自导自演”“这讯息也太假太粗暴了,5月有1亿剂快筛的就好多了”。国民党“立委”林奕华也留言呛声“那一亿剂快筛会到货呢?也是假讯息吗?请一定要查清楚真相!勿枉勿纵”。责编:夏丽娟

随着一阵风声,一列红白相间的磁浮空轨列车在兴国永磁磁浮技术工程试验线上一闪而过,当人反应过来时列车早已远去

随着一阵风声,一列红白相间的磁浮空轨列车在兴国永磁磁浮技术工程试验线上一闪而过,当人反应过来时列车早已远去
随着一阵风声,一列红白相间的磁浮空轨列车在兴国永磁磁浮技术工程试验线上一闪而过,当人反应过来时列车早已远去。这列神秘的“空中列车”就是国内首辆磁浮空轨列车——“兴国号”。据介绍,该列车由江西理工大学与中铁科工集团联合研制,目前已进入车辆调试的关键阶段,车辆调试完成后,预计将于2022年7月份正式进入通车实验阶段。与传统“磁浮”和“空轨”有何不同“兴国号”磁浮空轨列车采用悬挂式单轨结构,设计时速为80公里,其最大特点是首次将永磁磁悬浮技术应用于空轨车辆。在线路方面,试验线正线全长约0.8km,均为高架线路,采用单线设计,并预留双线条件及远期运营条件。此外,项目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了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5月31日,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国内在建空轨项目均采用轮式空轨列车,与传统轮式空轨列车相比,永磁悬浮列车不用依靠橡胶轮子行驶,永久磁铁与轨道相斥并在槽口中线保持悬浮状态,电磁导向可实现零摩擦运行,仅需电机驱动即可运行。永磁磁悬浮空轨具有非接触、悬浮运行的特点,爬坡能力更强、转弯半径小、噪音低也更为节能环保,而相较于常导磁浮交通,永磁磁悬浮空轨具有静态磁场、“零功率”悬浮的特点,无磁污染优势明显。这些特点,让永磁磁悬浮空轨不仅适用于城市、景区等常规环境,还能适合沿江、高寒、荒漠等困难地域环境,并可与地铁、轻轨互为补充。磁浮空轨攻克了哪些技术难点中铁科工集团首席技师王中美介绍,中国是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空轨技术的国家,空轨占地少、视野开阔,与行人、机动车互不干扰,拥有独立的路权,单趟运量约为地铁运量的一半,但造价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杨斌介绍,目前已有的空轨列车采用的是电气驱动轮胎在轨道梁内行走,而“兴国号”则是一种新型悬挂式磁浮车辆,其最大特点是将永磁悬浮技术应用于空轨车辆。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永磁悬浮技术应用于空轨车辆制造。记者了解到,永磁磁悬浮空轨项目是继常导磁悬浮、超导磁悬浮之后,发展的又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模式,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永磁磁悬浮技术是由江西理工大学于2014年首次提出,在2020年由中铁六院集团牵头推动该技术成果实现落地转化。“这得益于我们与江西理工大学的合作,我们有造列车经验,他们有磁浮技术。”中铁科工集团空轨事业部总经理陈扬说,江西理工大学多年来深耕稀土材料研究,空轨首次使用稀土材料制作永磁体和永磁轨道,不仅可以悬浮行驶,磁性衰减也很慢,将增加轨道的使用寿命。据悉,研发过程中,江西理工大学联合中铁科工集团成功攻克了悬浮架结构、导向结构、直线电机牵引驱动、基础制动等技术难题,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责编:夏丽娟